n132517

标签: 二氧化碳

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

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

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里边的情况直接让无数科学家傻眼了。一说到人类的未来,总离不开两种想象:要么是奔向星辰大海,寻觅新的家园;要么是造一艘巨大的“诺亚方舟”,在宇宙里流浪。上世纪末,美国人就真刀真枪地干了一件类似的事,试图为这个宏大的命题找一个答案,他们花了两亿美金,用十年时间筹备,将八名志愿者关进一个全封闭的玻璃罩子里,想看看人类究竟能不能在“地球2.0”里自给自足。谁知两年后,当那扇门再次打开,眼前的景象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这项雄心勃勃的实验,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生物圈2号”,它并非什么一时兴起,而是源自一位名叫巴斯的美国人早在1986年的构想。经过漫长的准备,1991年,这座巨大的玻璃穹顶建筑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拔地而起,占地超过一公顷,内部几乎就是一个微缩地球。设计者煞费苦心地把热带雨林、草原、沙漠甚至一片迷你海洋都“搬”了进去,还配齐了相应的动植物,试图搭建一个能自我循环的完整生态。此外,为了做到绝对自给自足,水循环系统、光照系统都经过精密计算,志愿者们的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从卧室、厨房到健身房,俨然一个功能完备的未来社区。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四男四女八名志愿者带着为全人类探路的理想,走进了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玻璃罩子,他们可不是普通的体验者,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科学家,懂环境监测,会养山羊,甚至还研究珊瑚礁。起初的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志愿者们在里面生活、工作,对这个人造世界充满了信心,可这种田园牧歌式的幻想没持续多久,封闭系统固有的脆弱性,很快就以一种谁也没想到的方式暴露出来。最先出现的问题就是生态已经开始转向失衡的趋势了,原本设计好的植物群落莫名其妙地开始大面积枯萎,一些本该长寿的树木几个月就死了,更要命的是,罩子里的氧气浓度持续下降,二氧化碳却在飙升,调查后才发现,连当初用来建造的水泥墙体都成了意想不到的“共犯”,不断吸收着氧气。紧接着,人造土壤的肥力远不及预期,光照强度也不够,农作物长得有气无力,产量低得可怜,根本喂不饱八张嘴。并且没有了天敌的害虫和微生物,倒是在这个封闭环境里如鱼得水,疯狂繁殖,对本就脆弱的庄稼展开毁灭性打击,即使志愿者们想尽了办法,也无力回天,原本设想的自给自足也开始依赖外界输送食物和纯氧。但这终究是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持续的缺氧和营养不良,让所有人都感到疲惫不堪,各种小病不断。之后总算是熬到了两年期满,当巴斯打开舱门时,眼前的景象宣告了实验的彻底失败,曾经规划得井井有条的植物园,已是一片枯枝败叶的废墟;走出来的八名志愿者,个个脸色苍白,身形消瘦,精神萎靡,这场耗费巨资、承载着人类厚望的实验,最终以一种近乎闹剧的方式收了场。实验失败的结果已经是在所难免,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它毫不留情地戳破了一个近乎傲慢的幻想:人类有能力复制地球。我们脚下的这颗星球,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演化,其内部的平衡机制、物种间的相生相克,复杂和精妙到超乎想象,远不是人类花十年、两亿美金就能轻易模仿的,我们人类总在仰望星空,担忧着地球的未来,却在一次模拟实验中证明了,我们连一个最基础的、小小的生态循环都无法维持。既然这样,我们是不是该把关注点不要放在“创造”,而要放在“维系”上,或者说要在“维系”的基础上去“创造”。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就像“蚂蚁种群”般十分的渺小,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完全创造一个新的自然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去改造自然,使之更符合我们的人类的生存环境。【信源】澎湃新闻--挑战自然极限,他们在美国荒野中创造了一个“迷你地球”
广东佛山基孔肯雅热确诊超3600例话说,人类对蚊子的吸引力也有差异。我从很久以前

广东佛山基孔肯雅热确诊超3600例话说,人类对蚊子的吸引力也有差异。我从很久以前

广东佛山基孔肯雅热确诊超3600例话说,人类对蚊子的吸引力也有差异。我从很久以前,就发现蚊子似乎不爱咬我。同样的环境下,蚊子把其他人都咬出很多包了,而我没事,光听着嗡嗡嗡的叫声,但没蚊子咬我。所以,我夏天基本不用蚊香,不买驱蚊的。后来,读了研究才知道,人类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雌蚊子用来定位人类并获取血液的信号。这些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被叫做蚊子引诱剂,又或是利它素。人类释放的信号并不均匀,不同个体释放的蚊子引诱剂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至少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个体会受到蚊子的青睐,而有的人蚊子不爱叮咬。二氧化碳、乳酸、丙酮和氨,是蚊子用来定位人类的一些最著名的挥发性人源信号。所以,呼吸平缓、新陈代谢率相对较低,释放的二氧化碳较少的人,蚊子不爱咬。二氧化碳的速率取决于代谢率、体重和呼吸活动等因素。氨和其他羧酸的释放也会根据代谢率和其他个体特征而变化。皮肤表面乳酸等代谢物少,体味少,体温不高,没有剧烈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对蚊子的易感性。有些人的皮肤微生物群,会产生较少吸引性化合物,或者甚至产生一些具有天然驱蚊效果的化合物。这种人类会产生与蚊子不吸引有关的皮肤衍生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一些,例如高浓度的香叶基丙酮和苏卡酮,可能具有天然驱虫剂的作用。这些化合物还可以通过“掩蔽效应”发挥作用,影响蚊子引诱剂的释放。综上所述,蚊子也有易感与不易感的差异。蚊子可能会挑人叮咬。参考: